上海杠杆配资2025年
帆软董事长 薛爱华
作者 | 邱鑫浩
来源 | 邱处机
今年2月,江苏一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,帆软软件董事长薛爱华发言时,透露了一系列数字。
“2024年,帆软销售额15.7亿元,连续8年位居中国商业智能和分析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,累计合作客户超过了3.6万家。”
在软件行业,帆软就像一股清流——永不上市,利润共享。
这家被称为软件圈“”的公司,用近20年时间,从南京大学旁边老居民楼里起步,如今已成为国内商业智能市场的龙头企业。
一
敬畏产品
陈炎1984年出生在湖北黄冈,18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专业,又辅修了计算机专业。
“动机非常朴素,就是为了就业时多一张牌。”陈炎后来谈到。
陈炎起初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创业者,转折发生在南京大学读研期间。
2006年10月,陈炎在小百合BBS上看到一个昵称叫“薛宝”的人发布的招人帖子,便和他线下见了面。
“薛宝”真名叫薛爱华,因为看不惯外企员工之间明显的待遇差异,便带着5000元现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,辞掉程序员的工作离开北京,在南京成立了工作室。
“他一上来就跟我说要做一家全球的软件公司。”陈炎回忆道。不过陈炎起初加入是为了多挣钱帮家里还债,后来积累多了成就感,便在2007年5月暂停学业,全身心投入创业。
创业初期,这支毫无背景和资源的“草根团队”,只能在南京大学旁边的老居民楼里办公。简道云联合创始人单兰杰仍记得当年第一次走进帆软办公区的情景:“屋里特别暗,一帮程序员,像在黑网吧里办公”。
就是这样一支团队,却选择了商用报表系统作为发展方向。他们全神贯注于产品打磨,2010年之前公司甚至没有专职且专业的销售,所有项目都由技术人员直接对接客户。
创业前四年,帆软的营收才达到400万元。这种缓慢的增长节奏,却为后来的爆发积蓄了能量。
帆软CEO陈炎
在陈炎看来,帆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 “傻傻的坚持”——对产品保持敬畏,坚定做一家高度产品化的公司。
不过,帆软的产品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2013年,有员工盲目自大,签下一个大型零售客户,结果发现无法有效交付。面对16万元的合同,客户已付8万元,帆软却决定一分不取,全部退还。
这次教训让帆软更加坚定:要做“能让客户真正用起来”的产品,不搞技术炫技。
曾经有一年,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数据挖掘产品,帆软也一度跟进。但立项不到一年,这个产品就被砍掉了。
陈炎道出缘由:“砍掉的时候,压力大,销售那边有意见。”但团队发现,这个产品想用好,对数据质量和人员要求都很高,需要统计学硕博人才,“所以即使产品再好,大部分客户也用不起来,最后就是骗客户钱、坑客户,因此不能做”。
最后,极度克制成为帆软产品战略的核心。
很长一段时间,帆软只有FineReport、FineBI和简道云三款拳头产品,严格筛选需求,将资源投向商业化成熟度高的产品。
二
独特文化
在帆软,有两个非常鲜明的标签:“永不上市,利润共享”。
早年,在创始团队看来,投资不能加速一家企业成长,于是决心不融资、不上市,并采用类股权激励的“共利金”制度,每年拿出一部分利润分给员工。
2022年,帆软全年利润1亿多元,按约定年终奖要拿出8000多万,但年底结余的薪酬包只有6000多万。
最后公司决定额外增加上千万的分红,其中部分来自陈炎自己的收入贡献。这一年,陈炎个人的年终奖只拿到10万元。
“创始人拿的钱太多,所有人帮你打工,事业是做不大的。”陈炎说得直白,上市套现、财富自由,并不是帆软管理层的追求。
在帆软,员工被称为“同学”,公司营造如校园一般“简单舒适”的企业文化。
很多企业的报销发票都是麻烦事,要自己贴发票,还要找各级领导签字。但在帆软,报销却无比轻松:花多少钱直接系统填报申请,报销款24小时到账,发票交给财务,财务帮你去贴,完全不用自己动手。
2013年底,帆软将总部从南京搬到无锡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让年轻员工在三至五年内付得起购房首付。
在帆软,很多独特的薪酬激励机制,源于创始团队一个简单的初心——做一家让优秀毕业生愿意投简历的公司。
三
数据驱动
帆软将“让数据成为生产力”融入血脉,其数智管理的理念深度嵌入到组织架构里。
在帆软,财务不是“报表生成者”,而是“业务参与者”。公司实现人财事一体化,让财务走入企业经营决策的核心。
这些财务人员面向客户开设讲座分享经验,还能拿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,帮一线的销售打单。客户走进帆软,从普通员工生动真实的实践案例里获得了启发。
陈炎透露,帆软所有部门,包括行政在内,都有一套独特的数字化管理系统,来提升业务效率,高速响应需求。
在业务的微观层面,许多经营细节的完善也有赖于数据发掘。HR会分析节假日员工跨区域打车情况,以优化差旅支出;分析员工工时,来合理调配各部门的人力供给。
薛爱华认为,数据就是价值,用好数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。帆软致力的最核心一点,就是帮助国内外企业探索数据资产化,全方位构建“数据生产力”。
在徐工集团,帆软助力建设的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,实现了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53%,生产效率提升39.1%。
在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,帆软助力建设的“生产运营管理”系统,项目落地一年内,公司产量增长达22%,生产防错覆盖率从60.2%提升至80%。
截至2024年底,帆软已帮助1500家企业培育了超过5万名数字化人才,还与工信部相关单位合作,成为“数字人才标准工程”的共建单位。
当前,江苏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,其中90%以上集中于电子信息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领域。
针对这些企业面临的挑战,帆软研发了制造行业数据运营决策分析平台,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的顶层建设。
四
未来展望
在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,帆软也投入大量资源,依托无锡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算力应用场景,自主研发了“人工智能对话式业务分析工具——FineChatBI”。
“我们将朝着全球领先的企业级数据服务厂商而努力,争取至2030年,年营收达到50亿元,市场占有率达50%。”薛爱华表示。
与此同时,帆软早已悄然开启出海之路。
从早期的产品验证,到泛英文区的能力储备,再到区域深耕,帆软的海外探索已超十年。
2023年,其海外业务首次扭亏为盈,实现了超100%的增长,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。
如今,帆软在无锡总部已拥有独栋大楼,但几位创始人仍如往年一样,在普通工位办公。CEO陈炎调侃自己“狡兔两窟”,有时坐国际组,有时则挤在国内营销线。
出差时,他依然保持和普通员工一样的标准,住得惯汉庭,也会在外地坐地铁见客户。
唯一特殊的是董事长薛爱华——他在机房有张行军床,供他独自午睡,原因是他打呼噜声太响,怕影响其他同事。
陈炎希望这种透明、信任、平等的文化,能一直传承下去。
(全文完)
【邱处机简介】
主理人来自福建龙岩,现在常驻北京。公众号专注于撰写商业牛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升级,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,不断成长,不断进化。
【邱处机旗下公众号】
鸿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